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導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新聞稿(共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1:中秋節新聞稿
20xx年x月xx日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理事長王旭東及活動部、秘書部、編輯部委員:張家*、朱*貝、吉*茹、王*一同前往老人張大爺家中看望。
下午15:00,志愿者們順利抵達張大爺家中,張大爺十分熱情地歡迎理事長一行人。由于獨居,張大爺家中養了一只會說話的八哥。進門之后,張大爺與志愿者們親切談話,張大爺高度贊賞了環工青協的活動,理事長王旭東向張大爺講解了看望活動的來歷以及發展,并對張大爺送上中秋禮品和真誠的問候。
張大爺在年輕時因交通事故致雙目一級傷殘,兩耳聽力障礙,需助聽器方能聽清。張大爺很關心志愿者及志愿者活動,他喜歡新事物,平時喜歡聽收音機,聽音樂等。熱情大方的張大爺一直和志愿者暢談往事,樂觀的心態感染了大家。
ruanwenshijie.com
下午16:00,看望團隊與張大爺道別,張大爺熱情的送別志愿者,戀戀不舍,此次活動圓滿結束。
通過這些小小的問候,把愛帶回家,溫暖那些渴望團聚的老人們。中秋佳節,倍感思親。希望通過環工青協志愿者的努力,讓社會多一點關愛,多一點溫暖。
篇2:中秋節新聞稿
中秋節雖然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但也越來越多地被外國人接受。在海外有不少關于中秋節的活動和晚會,往往皆由中國留學生或華僑華人發起舉辦。
王璽鑾凹柑旄沼脛泄留學生同伴去到海邊游玩。這是由澳大利亞首都地區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舉辦的中秋系列活動之一。王璽鲆彩歉醚Я會的成員。由于正值期中假期,聯誼會借此機會組織留學生到海邊出游。燒烤、做飯、唱歌、看星星……在幾天的集體生活中,大家增進了了解。“參加這樣的活動,最大的感受就是找到了‘組織’,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我能明顯感覺到大家現在見面更親近了。”
“過去在國外過節總會覺得很孤單,但是現在不會了。”王璽鏊怠
澳大利亞首都地區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還在中秋節組織中國留學生聚餐、包餃子和做月餅。在這個團圓的節日里,讓遠離家鄉的海外學子能相互為伴。除此之外,他們計劃于9月30日晚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大戲院舉辦主題為“思鄉月,中華情”的雙節晚會,讓留澳學子一同歡慶中秋、喜迎國慶。
趙文瑞所參加的中秋節晚會也是他們學校國際學生社團一年一度的傳統晚會。晚會由中國留學生主辦,整個社團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晚會是聯歡會的形式,還包括傳統的猜燈謎、發月餅等活動。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參加,雖然中國學生占多數,但外國學生也不少。”趙文瑞介紹,晚會是雙語主持,還有一個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節日由來的環節。
篇3:中秋節新聞稿
漢陰縣漩渦初級中學在午餐時間為每位學生送上了中秋禮物――月餅、蘋果,使所有學生在大團圓的校園里感受到了溫暖與幸福。同時,各班均召開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情暖留守學生”的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教導學生在中秋節日里為親人送上問候與祝福。
漢陰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開展了講故事、畫月亮、做月餅、唱兒歌、分享月餅等系列中秋主題教育。午點時幼兒園為每位幼兒準備了各種口味的月餅供幼兒分享品嘗,中班孩子認真學唱”爺爺教我打月餅”傳統老歌,大班幼兒動手畫月餅,孩子們還在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各種五彩的膠泥制作月制作出了一個個造型優美的月餅。活動中,孩子們不僅體驗到了制作月餅的快樂,而且充分的鍛煉了幼兒小手的靈活性。
漢陰縣漢陽鎮中心小學開展了系列中秋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學校利用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宣傳陣地進行廣泛宣傳,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各班開展了“喜迎中秋”的主題班會、賀卡制作和繪畫比賽。讓學生了解家鄉過中秋的風俗習慣,感受中秋團圓的氛圍。為了關愛留守兒童,學校還為留守兒童送上學習用品,并組織留守兒童與遠在異地打工的父母通電話,充分讓留守孩子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和快樂。班會課上,各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中秋主題班隊活動。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增強對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認同和喜愛,弘揚了民族文化。
ruanwenshijie.com漢陰縣漩渦鎮中心小學舉行了“慶中秋,迎國慶”詩歌朗誦會。60余名教職工以詩歌朗誦的方式喜迎中秋、國慶佳節,在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激發廣大教職工的愛國熱情。隨著“彩云追月”的音樂響起,一首《中秋賦》拉開詩歌朗誦會的序幕,《鮮紅的黨旗永不落》、《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祖國頌》、《中秋吟》等一首首詩歌在朗誦者的演繹下或溫潤如玉,或情深意切,或激情澎湃,或黯然神傷。詩歌的旋律和朗誦的聲音宛若山澗風鈴,似潺潺溪流,使大家深深地陶醉其中,充分表達了鄉村教師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激發了廣大教職工愛國、愛家鄉的熱情。該鎮各校還通過晨會、班隊會等形式在學生中開展了“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習俗知多少”等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篇4:中秋節新聞稿
中秋節雖然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但也越來越多地被外國人接受。在海外有不少關于中秋節的活動和晚會,往往皆由中國留學生或華僑華人發起舉辦。
王璽鑾凹柑旄沼脛泄留學生同伴去到海邊游玩。這是由澳大利亞首都地區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舉辦的中秋系列活動之一。王璽鲆彩歉醚Я會的成員。由于正值期中假期,聯誼會借此機會組織留學生到海邊出游。燒烤、做飯、唱歌、看星星……在幾天的集體生活中,大家增進了了解。“參加這樣的活動,最大的感受就是找到了‘組織’,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我能明顯感覺到大家現在見面更親近了。”“過去在國外過節總會覺得很孤單,但是現在不會了。”王璽鏊怠
澳大利亞首都地區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還在中秋節組織中國留學生聚餐、包餃子和做月餅。在這個團圓的節日里,讓遠離家鄉的海外學子能相互為伴。除此之外,他們計劃于9月30日晚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大戲院舉辦主題為“思鄉月,中華情”的雙節晚會,讓留澳學子一同歡慶中秋、喜迎國慶。
據王璽黿檣埽中秋后、國慶前的晚會是該學聯會的傳統,已經舉辦了近。“晚會主要面向中國留學生和當地的華僑華人。20xx年時我們還有幸邀請到了當時的中國駐澳大使。澳大利亞總理也給我們發來了賀信。”他說。
趙文瑞所參加的中秋節晚會也是他們學校國際學生社團一年一度的傳統晚會。晚會由中國留學生主辦,整個社團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晚會是聯歡會的`形式,還包括傳統的猜燈謎、發月餅等活動。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參加,雖然中國學生占多數,但外國學生也不少。”趙文瑞介紹,晚會是雙語主持,還有一個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節日由來的環節。
篇5:中秋節新聞稿
中秋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可是他們因為父母在外打工,而不能與自己的父母一起過中秋,他們就是那些留守兒童,“我想把做的餅干送給在外打工的爸爸。我很想他!”留守兒童陳林倩看著自己親手制成的餅干開心地說道。
陳林倩是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飛鸞中心小學6年級的一名學生,其父親外出打工多年,每年僅春節回家一兩天。這次中秋節,如同往年,林倩的父親依然沒有回來。然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讓她度過了一個溫馨的中秋節。
為了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蕉城區飛鸞鎮團委舉辦“心手相牽、共度中秋”活動,邀請飛鸞中心小學的10多名留守兒童一同玩游戲、品嘗糕點,并現場教孩子們制作餅干,親手為家人和老師準備節日的“心意”。
活動中,主辦方還為留守兒童送上了精美的書籍和禮物。“我現在很快樂,感覺自己有很多的伙伴,有很多人關心,過中秋雖然不能一家團聚,但今天我一點也不孤單。”陳林倩說道。
“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能吸引更多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關心留守兒童,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飛鸞鎮團委書記黃璐媛表示,留守兒童一直是團委工作的一個焦點,此次活動是為了在中秋佳節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和家一般的溫暖,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
篇6:中秋節新聞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9月13日中秋前夕,渤海大學植物園內張燈結彩、歡歌笑語,“中秋大團圓,世界一家親”的中外師生共度中秋活動在此舉行,來自布隆迪、匈牙利、馬達加斯加、法國、巴基斯坦、加納等國的百余名留學生們與渤海大學師生歡聚一堂,共同體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秋情懷。
當天活動氣氛熱烈,外國留學生被中秋文化深深地吸引,講述起各自家鄉的風俗,孔子學院的獎學金獲得者表演了富有非洲風情的民族舞蹈和中國功夫,布隆迪留學生帶來了好聽的傳統說唱,韓國留學生表演了熱情洋溢的勁歌熱舞,有幾位留學生“現學現賣”,和中國學生一起伴著古箏曲,唱起了剛學會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此次活動不僅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展示了中國大學生的熱情好客,讓留學生感受了中秋節的熱鬧氣氛和文化,也拉近了中外大學生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友誼。
篇7:中秋節新聞稿
記者昨日獲悉,為引導人們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進一步提升廣大青少年的文明素質,團市委決定,即日起至中秋節期間,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主題活動。
此次活動旨在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建設品質西安集聚正能量。活動將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經典誦讀活動。各區縣團委將精心選擇古今與中秋有關的名篇佳作,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題材,在全市中、小學校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秋節經典誦讀、中秋“詠月”詩文朗誦會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在經典誦讀中了解中秋節日文化,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引導他們珍惜親情、熱愛生活。
全市各級團組織、志愿者組織還將以“互助友愛·共度中秋”為主題,以慰問、幫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為重點,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為他們營造快樂、溫暖的節日氛圍。
團市委要求,各級團組織要以中秋佳節為契機,把“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與迎國慶、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結合起來,大力營造“和諧、和睦、團圓、團聚”的節日氛圍;開展以“感恩、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網上寄語活動,號召廣大青少年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短信,寫下對親人朋友的思念與祝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諧向上的輿論氛圍。
篇8:中秋節新聞稿
在9月22日中秋節放假期間,我們小記者去了同學家進行采訪。采訪發現大部分同學都普遍喜歡在月餅上雕一只動物的新式月餅,看來現在連學生也現代化了。
而且都一般選元祖雪月餅,沒想到不僅挑現代月餅,還非常注意選的要是名牌,可真不簡單。大家都愛吃糖果和甜品,我們班同學也不例外。他們要么豆沙味的,要么挑巧克力味的。
我們采訪的幾個人,都一致認同吃月餅是為了有團圓的氣氛。現在同學對月餅都懂得不少。我們又問大家中秋節有什么感想,有的說平時父母很少陪他,中秋節算是一個互相陪伴的日子,有的說中秋節能吃月餅、賞月,感到非常幸福。大家都很重視傳統節日。
篇9:中秋節新聞稿
——記“歡聲笑語,共享團圓”晚會活動2012年9月27日晚上七點,教育系11級初教一班在綜合樓605舉辦了“歡聲笑語,共享團圓”晚會活動。
活動第一部分是“竟猜燈謎”,同時普及中秋知識,答對還可獲得下一環節所需的游戲幣。簡短幽默的小問題和同學們機智靈敏的回答讓歡聲笑語充滿整個教室。
第二部分是“友情買賣”,主持人隨意抽學號,被抽中的同學要想盡辦法贏取人氣,拍買成功可獲獎勵。同學們古靈精怪的說辭和搶拍的踴躍熱鬧將活動推向高潮。
活動中還不時插入各種才藝表演,有原創雙口相聲,歌曲PK,樂器演奏,還有特別勁爆的熱舞High翻全場。
九月是辭舊迎新月,也是我們在學校的最后一個學年,這次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同學們在一起過一個歡樂的中秋,同時以一個新面貌新氣象開始一個新的學期,共同加油努力!